鋰離子電池在促進社會智能化、便攜化、多元化進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三位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發(fā)科學家。但由于理論能量密度瓶頸的限制,傳統(tǒng)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很難滿足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發(fā)展基于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尋找新的高容量密度的電極材料和能源化學原理,獲得高比能儲能系統(tǒng)是當今能源存儲和利用的關鍵。
鋰電池材料與安全研究中心是由張強教授帶隊,針對國家在清潔能源領域的重大需求,致力于能源材料化學/化工領域研究,主要開展可充電鋰電池材料、界面和熱安全行為的研究。經(jīng)過近10年的發(fā)展,團隊在高比能鋰硫電池的研究與應用,金屬鋰電池安全電解液的設計與開發(fā),金屬鋰電池熱安全行為的探究,鋰離子電池快充技術和補鋰技術等多個研究方向取得多項重要原創(chuàng)性成果。
研究方向:
高比能鋰硫電池碳硫復合正極材料
復合金屬鋰負極
高安全金屬鋰電池電解液開發(fā)
鋰離子電池快充/補鋰技術
鋰離子電池/金屬鋰電池熱安全行為研究
科研榮譽:
團隊科研成果獲得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20年中國化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團隊近年來相關研究工作先后發(fā)表在《先進材料》、《美國化學會會志》、《德國應用化學》、《能源存儲材料》、《化學》、《焦耳》、《自然通訊》、《美國科學院院報》、《能源化學》等知名期刊上;累計發(fā)表論文300余篇,申請專利30余項,
團隊成員主持、承擔國家科技攻關/科技支撐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項。團隊在鋰硫電池、金屬鋰負極、動力電池電位傳感器等領域也申請了一系列國家發(fā)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